副标题#e#
苹果产品强调轻薄、舒适、无负担,这与音乐发烧友「为追求音质可以放弃一切」的做法完全相悖。
Apple Music 重拳出击。
不久前,苹果宣布,将为整个 Apple Music 曲库提供「无损」音质选项,并推出基于杜比全景声标准的「空间音频」功能。而且所有无损、空间音频内容都将直接包括在 Apple Music 订阅里,不额外收费。
这对整个流媒体音乐行业来说,无异于降维打击。另一家主打 Hi-Fi,也提供「高解析无损」的音乐服务 Tidal,针对「无损音质」要收取两倍的订阅费,每月 20 美元。全球用户量最大的音乐服务 Spotify 则没有无损选项。
Apple Music 支持无损消息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。大家很快发现,苹果自家的耳机、音箱产品都并不支持「无损」回放,包括去年刚推出的,主打「高保真音质」的 AirPods Max。讨论逐渐发酵成争议,24 日,苹果火速上线了一个 Q&A 页面,详细回答了与「无损音质」有关的问题。解释了为什么蓝牙耳机不能支持无损,并承诺在后续的软件更新里为 HomePod 音箱支持无损。
从 iPod 时代起,苹果对「无损」一直不感冒。苹果的产品哲学强调轻薄、舒适、无负担,这与音乐发烧友「为追求音质可以放弃一切」的做法完全相悖。近几年,苹果更是大力推广无线产品,卖出了超 2 亿部 AirPods。它们的设计初衷,显然不是用来「听无损」。
此时推出「无损」音质,对苹果来说是「自相矛盾」吗?它到底意味着什么?
「反无损」的苹果
苹果是一家靠音乐生意发家的公司,但它从未做过 Hi-Fi 的生意。
20 年前,乔布斯发布 iPod 的时候,他的核心关注点是「效率」。他对比了 CD、闪存 MP3 等播放器,强调 iPod 的核心优势在于内置了一块 5G 容量的硬盘,能够储存 1000 首歌。这 1000 首歌,肯定不能是 CD 质量的无损音乐。
乔布斯给 iPod 定下的目标很简单:让用户随身携带自己的整个音乐库。围绕这一宗旨,iPod 变得越来越轻薄,容量变得越来越大。之后几年,苹果推出过最轻仅 11g 的 iPod shuffle,也推出过容量 160G,能装 40000 首歌的 iPod classic。
从这个角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苹果一直不做无损 Hi-Fi 的生意。苹果产品要轻薄便携、高效易用,而大部分 Hi-Fi 设备,为实现尽可能保真的还原,需要大体积的音频文件,复杂的解码、放大电路、高阻抗耳机,还需要高功率的电源去驱动,最后落在产品上,必然笨重。
早期音乐发烧友会在 iPod 上外接一个音频放大器,驱动那些高阻抗的 Hi-Fi 耳机。|Unsplash
苹果注重效率和便携性,不代表它就不在乎「音质」。2003 年,苹果推出 iTunes 音乐商店时,放弃了 mp3 这一业内最主流的数字声音格式,而是选择了更先进、压缩效率更高,但还比较小众的 AAC 编码。硬件、软件、服务,整个链条都掌握在自己手上,让苹果可以拥抱更先进的技术。
最早苹果采用了 128kbps 的码率标准,一首 4 分钟的歌曲体积只有约 4M 大。后来,随着产品储存容量的增加,苹果将歌曲封装的码率标准逐步升级到 192、256kbps。
256kbps 码率,AAC 编码的音乐,得到了用户和行业的一致认可。参数上,256k AAC 的理论音质甚至可以优于 320k 的 mp3。而人耳基本很难分辨出 320k mp3 和无损 CD 的音质差距,至少在消费级音频设备上是这样。只有少数发烧友,通过优秀的回放设备,经过反复 AB 对比,才能听出两者的细微差别。
自 2007 年敲定至今,256k AAC 成了苹果音乐生态的黄金标准。从 iTunes 到 Apple Music,一用就是 14 年。
2017 年,苹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机孔的同时发布了无线耳机 AirPods,至今已卖出超 2 亿部耳机。|Apple
2017 年,苹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机孔,推出 AirPods 蓝牙耳机。Phil Schiller 在发布会上将这一做法称为「充满勇气的决定」,因为苹果认为无线能带来更好的体验。初代产品宣传视频里,Jony Ive 说,「我们相信,未来是无线的。」(We believe in a wireless future.)
蓝牙无线耳机更难支持回放无损音乐。目前主流蓝牙协议支持的最高码率大多在 328kbps 到 576 kbps,即便是索尼推出的高码率协议 LDAC,最高也只支持 990kbps,相比 CD 无损所需的 1411kbps 还差一大截。而且,蓝牙协议的码率越大,稳定性和传输距离就会相应降低,延迟变高,这都会导致体验上的妥协。
AAC 音频编码是苹果音乐生态的核心,所以苹果在 AirPods、Beats 等自家蓝牙耳机上也采用了 AAC 的编码传输方式。这种方式相比大部分安卓手机连接蓝牙耳机,能省去一次解、编码的过程,提升信号传输、转换的效率,尽可能提供高质量、低延迟的音频体验。
无论是 iPod 时代为了把产品做得尽可能便携,还是 iPhone 时代拥抱无线技术,苹果是一家强调「音乐体验」,而不是「Hi-Fi 参数」的公司。某种程度上,你甚至可以说它是「反对无损」的先锋。
「支持无损」的苹果
做音乐生意 20 年,苹果也有过一两次关于 Hi-Fi 的尝试。
2004 年,针对当时 CD 听众的需求,苹果推出了 Apple Lossless 无损编码格式。用户可以将数字 CD 文件无损地转制成 iPod 支持的格式,放到 iPod 上听。而且 iPod 和早期 iPhone 使用的 30 针接口支持模拟信号输出,用户还可以将 iPod 外接在音频放大器上,无损输出到音箱。
2006 年,苹果还推出过一台名为 iPod Hi-Fi 的音箱,售价 350 美元。但 Hi-Fi 毕竟是小众需求,这款音箱的定位有点「不上不下」,和苹果的产品气质也不太相符。最终,销售成绩并不理想。一年多后,iPod Hi-Fi 默默停产。这也是苹果最后一次尝试入局 Hi-Fi。
2006 年苹果推出的 iPod Hi-Fi 音箱,后来苹果推出的另一款主打音质的音箱产品 HomePod 也失败了|Apple
#p#副标题#e##p#分页标题#e#
虽然早就推出了 ALAC 无损编码格式,苹果却从未在 iTunes 商店里销售过「无损音乐」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唱片公司不愿意。2010 年以前,实体 CD 销售还是一门不错的生意,如果 iTunes 商店里销售的音乐能达到 CD 音质,可能会伤害实体 CD 的销售。
但随着实体唱片的销量逐年缩水,流媒体早已成为唱片工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对唱片公司来说,将更高音质的音乐授权给苹果,不再是一个难做的决定。而且 iPhone 的容量越来越大,5G 带来了更快的传输速度,无损音乐巨大的文件体积,不再会给用户带来太多额外负担。
此次苹果在 Apple Music 上即将提供的无损音乐,就是基于 ALAC 编码格式。除 CD 级别的无损音质外,苹果还会提供 192kHz / 24bit 的「高解析无损」。这种规格的音频文件能容纳的「信息量」,理论上相当于 CD 的 5 倍,苹果设备本身甚至不支持解码,用户需要接一个外置解码器才能收听。
对苹果来说,只要有唱片公司的允许,向用户提供无损内容也就是「举手之劳」。因为苹果早就要求唱片公司向他们提交高规格的「数字母带音频源」,其中要求录音的规格至少要达到 44.1kHz、原声 24bit 的水准。这些母带都保存在 Apple Music 的数据库里,苹果只需按无损标准封装一下,就可以提供给用户。